时间:2022-09-29 01:14:30 | 浏览:844
全区生产总值十年连跨5个百亿级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加15倍,“四新”投资增速居全市前列
市北: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写新篇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打破沉寂,破土而出;青岛里院建筑最集中、面积最大的街区——四方路历史街区强势回归;海晶化工、青啤麦芽厂等老企业相继搬迁,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浪潮大数据产业园等特色楼宇平地而起……
历史长河浩荡,十年只是沧海一粟,但对处于成长蜕变期的市北区来说,十年则意味着凤凰涅槃。
2012年12月,市北区、四方区撤销,设立新的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行政区域。城市空间的重塑,强大了市北区的体魄,也赋予了这片土地成长的加速度。十年来,站在新起点的市北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谋划新一轮发展,完成由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发展活力相对不足的“老工业区”向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转型,书写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这是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的十年。十年来,市北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老城区跨越发展为主线,开启新市北建设的新征程。准确地把握住了区域发展爬坡过坎、换挡起步的每个阶段性特征,一步一个脚印阔步向前,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首次过千亿元,相较2012年连跨5个百亿级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04.1亿元,是2012年的1.6倍。
这是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的十年。十年来,市北区加大搬迁企业规划编制、土地收储、项目招商等工作力度,实现“成片实施、统一开发”,合计约6000亩的土地成为市北区“转动能”的核心方阵。大胆试水错位发展,从科技、创新、平台、人才等要素出发,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精准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21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8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加15倍,达375家;擘画青岛数字港,以“数”赋能,推动传统商务商贸转型发展,“四新”投资增速居全市前列。
这是城区面貌华丽蜕变的十年。十年来,市北区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举全区之力推进占主城区70%的4.9万户棚户区改造,着力破解规划、融资、征收等难题,积极探索腾空房屋土地处置利用新模式,为产业发展和城区功能提升留足了空间。城市治理更加精细,累计改造2600多个老旧楼院,新建改建一批山头公园、口袋公园,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这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的十年。十年来,市北区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高质量完成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等92项区办实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保尽保,居家社区养老工作成为全省典型。新建及改扩建学校59所,建成“八分钟健身圈”,获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区、文化强省先进区。社会治理加速创新,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强化。
十年来,市北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青岛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征程。未来五年,市北区将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开放引领、城区管理、文化传承、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七个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一个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城市发展能级全面跃升的“新市北”正向我们阔步走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市北:一路繁花,向阳而生
着力推动“七个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十年前的市北未必能想到,“现代化国际城区”会成为她今日对外推介的标签。
积淀、成长、迭代、新生。从空中俯瞰,用镜头跟踪城市发展脉动,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十年征程中,市北区已然汲取了阔步向前的磅礴力量,眼下经济发展处处焕发新气象。而这正是成长蜕变对她的馈赠——
在胶州湾东岸滨海滨河产业带,曾以工业货港为主要功能的大港,十年来与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如今,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破土而出”,成为国际资源对接的思想策源地;胶州湾东岸18公里海岸线、7公里李村河岸线深入融入青岛环湾都市区建设,国际大健康产业园、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等建设初现成效,带动全域产业战略转型。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破土而出”。修相科 摄
在山东路重庆南路商务商贸产业带,2012年荣获首批“山东省特色商业街”称号的汽车贸易大道,正瞄准新能源、高端品牌销售和汽车后市场等贸易板块加速转型。大数据产业园、生物科技创新园等产业园区和沿线商务楼宇平地而起,成为市北区创新要素集聚的中部发展隆起带。
台东步行街游人如织。韦聪 摄
在历史城区,青岛里院建筑最集中、面积最大的街区——四方路历史街区,“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强势回归;登州路啤酒街提质升级,台东步行街入列国家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老城区产业与空间关系重塑。
四方机车公园亮相,百年老厂迎来新生。崔冬妮 摄
在老四方工业区,海晶化工、青啤麦芽厂等老企业相继搬迁;闫家山、香里等城中村改造任务基本完成;纺织谷开园,橡胶谷落户,中车四方智汇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集聚区等规划落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蝶变焕新。
在青岛中央商务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卓越世纪中心、新凯达大厦等特色楼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城市商务会客厅,并于日前成功入选“中国商务区综合竞争力20强”;新都心片区、浮山后片区大变样,逐渐形成以商务、商贸和居住为主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一座现代化国际城区正在拔节生长,一幅繁荣美丽幸福的画卷徐徐展开。
青岛中央商务区特色楼宇林立。浩哲 摄
战略赋能,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青岛城市发展史上,大港始终是与世界沟通交流最重要的窗口。对于市北区来说,大港是其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也是市北探索对外开放的着力点。
时间定格在2013年8月10日下午,“繁荣新城荣耀崛起”2013青岛邮轮经济论坛暨中联自由港湾品牌说明会举行,时为青岛西部老城区面积最大的空间资源、邮轮港区首个开工项目——中联自由港湾内部装修进入尾声,正式对外推介。
彼时,沉寂的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才刚刚拉响启航的汽笛,但在当日的说明会上,承建方中联建业集团董事长周华却坚定地给出预判:“可以与香港维多利亚湾、澳大利亚达令港相媲美的新滨海旅游区正在崛起,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美好的创业未来。”
战略赋能是周华自信的底气。为更好融入“一带一路”、蓝色经济等宏观布局,依托港口资源实施转型发展,201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工建设邮轮母港,发展邮轮和高端游艇产业”,并专门成立小港湾蓝色经济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
十年来,这个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的历史性工程以乘风破浪的姿态,扬帆起航——2013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邮轮母港城建设”,邮轮母港客运中心开工;2016年,青岛国际邮轮港正式对外开放,邮轮港也被纳入市级功能区管理,青岛国际邮轮港管理局成立。2020年3月,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建设开工暨全球招商仪式举行,4.2平方公里的青岛港老港区由此步入发展快车道。2020年12月1日,在RCEP签署仅15天后,以青岛国际邮轮港区为核心擘画的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重磅推出,市北区对外开放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年半以来,在对外贸易领域,市北区内外联动,搭建高水平合作新平台——发起成立RCEP商务服务共享联盟,在RCEP成员国设立合作办事处,为企业提供商务配套服务;深化与日、韩、东南亚等“多港联动”,开通中国青岛大港—日本大阪南港“中日海上黄金大通道”。在对企服务领域,市北区重塑流程,打造全方位服务新生态——坐落于市北区新金融产业园的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是全国首家聚焦RCEP经贸合作的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为全省3万多家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如今,站在“双子塔”中联自由港湾高层俯瞰,挖掘机在大坑内轰鸣作响,渣土车来回穿梭,邮轮港区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建设的热火朝天尽收眼底;极目远眺,邮轮港区邮轮母港客运中心西侧,由集装箱堆叠、似搭积木般拼建成的集装箱部落拔地而起,成为海边一景。同时,“世界之眼”、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中铁海洋金融中心、RCEP国际博览中心等项目也在加速推进。
未来,市北区将继续发挥港产城融合的独特优势,依托中日、中韩海上快线,推动空海联运、保税物流等项目,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互补;做大做强山东国际航交所、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做实做优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争创山东省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服务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交通航运、涉海金融、船舶管理等重点产业;做优邮轮旅游特色品牌,打造中国北方邮轮中心,全力构筑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创新为核,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创新是发展的基点。十年来,市北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连跨5个百亿元级台阶,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063.56亿元,首次过千亿。飞跃的发展正是缘于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不动摇。
从瑞昌路驾车进入环湾路,国际科创总部基地启动区一期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的轰鸣声不断。根据规划,项目将建住宅、商业商务、幼儿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其中,商业商务板块规划4栋21、22层不等的科创办公楼,以及超高层中铁建大厦,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总部办公基地。该项目所在地块正是原市北区老企业青啤麦芽厂,这里曾是进入胶州湾高速的鲜明地标,未来将以150米超高层商业建筑重塑环湾新门户。
这只是市北区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市北区海晶化工、青啤麦芽厂等老企业相继搬迁,再加上占市内三区棚户区改造总量70%的棚改遗留项目收尾清零,“腾笼换鸟”和棚改腾挪出的空间,为市北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片新天地。以创新为核,市北区“点穴式”引进大健康、人工智能、高端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加15倍,达375家,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对于市北区来说,“腾笼换鸟”是其十年来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命题。今年,在进一步梳理城区产业和载体资源的基础上,市北区完善“产业生态图谱”,提出“2+6”特色产业体系,即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优质民企等区域性总部,做强总部经济集聚高地;以商务商贸为突破口,以市北全域为核心布局青岛数字港,积极打造公共数据底座、现代商贸数据底座、政策底座、现代金融底座,构建数字驱动的现代商贸体系,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聚焦航运贸易、商务商贸、现代金融领域、都市工业、文化创意领域,优选引进“四新经济”项目,加快新动能蓄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四新”经济和“高质量发展”是青岛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市北区如何在这轮转型发展中脱颖而出,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涌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市北区深知,只有创造出让人才无后顾之忧的环境,才能让科技创新与产业革新大刀阔斧,没有后顾之忧。为此,未来五年,市北区将进一步深化流程再造,以高水平制度创新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在对企服务方面,健全企业吹哨、专员报到、部门响应服务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一件事一次办”,建成“一刻钟政务服务圈”;开展服务企业“温情行动”,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发展环境方面,大力营造尊重、支持、保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设身处地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想问题、定政策、优服务,支持企业家发挥城市发展生力军作用;为创业者和企业家办好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关键小事”,让企业有认同感、企业家有归属感。
在创业氛围方面,建设创新创业高地,用好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载体,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加速流动、融合发展;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培土、产业梯队人才培育、青年潜力人才集聚三项工程,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人才友好型城区。
有机更新,提升城区品质能级
城市有序生长,“更新”是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2012年区划后,新市北的面积扩大到65.4平方公里,更新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
棚户区改造是十年来市北区城市更新的关键领域。小桌子一摆、小马扎一坐,几口人凑着一边吃饭一边聊聊家长里短,一个“小餐厅”就自然形成;饭毕,桌子和马扎“退场”,“小餐厅”变身活动空地。这种“变戏法”式的情景恐怕是棚户区居民的共同记忆。
新市北成立初期,共有棚户区居民约4.9万户,旧房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占市内三区的70%多。棚户区改造既是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也直接关系到城区的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如何完成棚改任务成为摆在新市北面前的问题之一。
2012—2015年,启动1.9万户居民的征迁改造;2016年,启动1.4万户;2017年,启动1.3万户;2018年,启动0.3万户;随着工作的推进,市北区棚改工作也于2019年进入“攻坚清零”阶段。但收尾阶段所遗留的棚改项目和住户,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房屋手续不全、涉及家庭矛盾或财产纠纷、政策更迭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面对个例,市北区城建局相关工作人员逐户解决疑难杂症,一户一策,啃下棚改“硬骨头”。根据计划,全区最后200户棚改户将在今年年底清零。
为用好棚改腾空后的空地,以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契机,市北区还创新设置了房屋征收和腾空房屋处置利用专班,积极探索腾空房屋处置利用新模式,研究出台棚改腾空房屋处置方案,通过规划打造绿化景观、建设停车场地、增配公益设施等方式,努力推动产、住、商一体发展,最大限度还空间于民。
在市北区棚改征收范围中,有一个特殊的空间——历史城区。
2012年,摄影师镜头下的广兴里烟火味十足。天井式院落里的自建房错落有序地排列,晾衣绳结在一起,各式各样的床单、衣服挂在院子的上空,居民们在狭窄的楼道里纳凉唠嗑,孩子们在门口的过道处无忧无虑地踢球。那时,大家都还不知道,这个破旧的民居房将被保护性修缮,变成敞亮的历史文化街区。
2015年,市北区启动“青岛湾老城区改造项目二期工程”,开始对广兴里征收。2019年10月,广兴里修缮工作正式启动,拆除后期违建,清理内院场地。2020年5月,广兴里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一场实现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百年嬗变”的历史性战役正式打响。
2021年青岛“两会”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港城联动”“老城复兴”被写进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为青岛城市更新列出了年度目标。这样来看,市北区历史城区更新的步子则迈得更早一些。如今,广兴里所在的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胶州路以南片区已经完成修缮,先后集聚网红古着店、二次元原创模玩店、可以体验国潮的荷田水铺等50多个新业态,大鲍岛又开始蒸腾起烟火气;胶州路以北片区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修缮,预计2023年第三季度开放运营。
未来,市北区将以“打造全国历史城区更新典范”为目标,持续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全力打好产业活力提升、项目建设提速、协同区域整治、征收清零攻坚、文史底蕴彰显“五场硬仗”,重点引入文化体验、创意零售、餐饮美食、休闲娱乐、公寓住宿、产业办公等六大业态,重现百年青岛“华商云集之地”的“烟火气”,持续提升城区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共建共享,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住了近20年的老旧小区改造后变了模样,院子里建起凉亭,还配备太阳能庭院灯,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有个头疼脑热再也不用麻烦子女,也不用为看病难犯愁;老伴加入社区合唱队、舞蹈队,舞出最美夕阳红……”谈起身边的变化,市北区开平路街道居民宋树才如数家珍,直言“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民生无小事,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的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投入。
市北区是青岛主城中心区,虽然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丰厚,但底子薄、民生欠账多,老年人、低保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占全区人口50%以上,高质量发展遭遇掣肘。为了答好民生这道题,十年来,市北区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等列出区办实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
绿树葱茏、波光潋滟的北岭山森林公园。崔冬妮 摄
今年以来,市北区又抢抓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这一窗口期,瞄准老百姓最突出的需求,列出目标任务:对全区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完成威海路平战结合地下工程、唐河路打通等重点建设项目,新建15个公共停车场,新增6800余个停车泊位;完成浮山、北岭山等10座山头公园整治提升,建设13公里滨海步行道和7.3公里浮山环山绿道、9处口袋公园、7条林荫廊道;推进双山小学、同德路小学等10所配套学校建设,缓解浮山后、新都心、中央商务区、滨海新区孤山片区、错埠岭等区域学位供给紧张的问题……
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来自民情民意通达。
“老百姓手里拿着锈成铁疙瘩的下水管,说‘政府帮我们把老楼保温层加上了,外立面粉刷了,我们很感激,但相比住在温暖舒适的房子里,我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楼道下水管堵塞问题’。”这是市北区干部在基层蹲点调研时遇到的一幕。
老百姓在家连厕所都不敢上,对政府工作能满意吗?政府工作做不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问题出在哪儿?为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市北区以“党建”为突破口,创新构建“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这一党建“动力主轴”,全要素打造“党群e家”等科技支撑平台。为进一步发挥市北区党建引领的既有优势,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持续放大基层治理效能,今年,市北区又提出“党建引领一网治理”,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在红景新区冬令营上,青岛手工艺人陈雪梅带孩子们体验非遗文化。崔冬妮 摄
下一步,市北区将着眼群众需求,构建诉求联动响应体系,加强“党群e家”与政务服务、社会视频监控、公安指挥中心、“12345”服务热线等系统的有效对接,加快构建以“社区微脑、街道中脑、城市云脑”为主体的智慧城市运行中枢,做到“一个口径受理服务、一个平台精准治理”;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全周期管理流程,实行区、部门、街道、社区分层派单响应机制,对不同类型问题实行“即办、快办、分办、联办、顶格办”分类处置,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乘风新时代,迈步新征程。扎根城心生长的市北区,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奋进的姿态,再现担当、再立新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探寻老城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全区生产总值十年连跨5个百亿级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加15倍,“四新”投资增速居全市前列市北: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写新篇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打破沉寂,破土而出;青岛里院建筑最集中、面积最大的街区——四方路历史街区强势回归;海晶化工、青啤麦芽厂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仅仅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时间才走完的城镇化道路,这创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七普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
璀璨的洛邑古城 (老城区委宣传部提供)4月16日至20日,老城区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协老城区十届一次会议召开。大会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各项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区政协领导班子和区监察委主任、区法院院长、区检察院检
初春时节的文明塬村一片生机盎然,百姓们手里拿着干杂果管理技术手册、创森宣传彩页、全民义务植树手册、古树名木保护手册,纷纷激动地说“技术培训有很大收获,多植树,多保护森林,我们的生活环境好了,晚年生活就更幸福了!”一棵树、一块地、一片林打开了
【青岛新闻网独家】(记者 宋波鸿)近日,位于青岛历史城区核心地段,拥有百年历史的“三江里”老里院正式对外开放,并进行试运营,一场鲜活有趣的热闹市集在这里展开,而这也是“三江里”在经过历史城区保护修复后的首次全新亮相。作为市南区城市更新项目的
日前,山海关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两会相继召开。该区全面梳理问题,抢抓重大机遇,科学确立“三年打基础,脱困境;两年求突破,增实力”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全区上下提振士气,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抓发展,努力探寻一条符合山海关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该
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云飞风起,鹏程万里。十年来,常州市钟楼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GDP年均增长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5%,高新技术企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叶国庆、郭占军)11月9日,在武穴市第九届人民代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理市长查俊作《政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五年来,城乡安全饮水一体化全面完成,启动“擦亮小城镇”建设三年行动。报告指出,五年来,城乡安全饮
天蓝、地绿、水清。一座座森林公园、一条条人工绿化带、一个个绿色小游园化身成为一幅幅多彩的生态画卷,让初秋的晋城美不胜收。蓝天碧水的背后,是晋城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
央视聚焦洛阳老城!《古城新韵 幸福老城》10月5日、6日亮相央视小伙伴们,你看了没?一座老城区,半部洛阳史作为河南省洛阳市经济、文化、商贸中心老城区建成时可追溯至公元前1042年的西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老城区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哪些珍贵的历
榆次老城是新建的一座老城,有新有旧,经过了拆迁、经过了修建,经过了开发,如今,成为人们的一个旅游、休闲、影视拍摄基地。曾经在榆次工作过,感受过榆次老城的春夏秋冬。01榆次老城的历史。榆次古称“魏榆”、“中都”,早在战国时就已设立县制。榆次古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奋力写好时代答卷——市发改委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发改力量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发改委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
【编者按】70年沧桑巨变,祖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栉风沐雨,作为安庆发城之源,发展的春风早已吹满迎江。历经70年的洗礼,始建于1949年4月的安庆市迎江区,从最初的15平方公里辖区拓展至如今的207平方
在书信车马都慢的年代里,老合肥的热闹光景,以及那些充满市井传奇的故事,多是从庐阳老城开启的。今日庐阳老城,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但能让合肥人如数家珍、随口罗列的共同回忆,却着实不少。四湾菜市的烟火、光明影都的影像、六安路上的老书店、红星路上的
由太原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和各县(市、区)联合制作播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特别节目《追寻》,今天带您走进迎泽区。迎泽区,是中共山西党、团组织和学生运动的发祥地,山西革命的星火从这里点燃,山西革命历史的崭新篇章从这里掀开。在这